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,主要生产区域有东北三省、内蒙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等地区。玉米的病虫害对玉米产量有着极大影响,需要及时防治。下面小谷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玉米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。
玉米病害:1.大斑病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,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。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,然后向上扩展。病斑长梭形,呈灰褐色或黄褐色,长5-10厘米,宽1厘米左右,有的病斑更大,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,严重时叶片枯焦。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,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,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,形成长梭形、中央灰褐色、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。
化学防治:根据病情,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、病叶,减少再次侵染菌源,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。每天10天防1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药剂选用50%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80%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,或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,或40%克瘟散乳油800-1000倍液,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。2.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,但以抽雄、灌浆期发病严重。主要为害叶片,但叶鞘、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。在叶片上病斑较小,病斑数量多,在高温多湿条件下,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色的霉状物,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因玉米品种和病原菌生理小种不同,而表现为三种不同病斑类型:一是病斑椭圆形或近长方形,多限于叶脉之间,黄褐色,边缘褐色或紫褐色,多数病斑连片以后,病叶变黄枯死;二是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,较大,不受叶脉限制,灰色或黄褐色,边缘褐色或无明显边缘,有的后期稍有轮纹,苗期发病时,病斑周围或两端形成暗绿色浸润区,病斑数量多时,叶片很快萎蔫死亡;三是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,病斑一般不扩大,周围有黄色晕圈,表面霉层极少,通常多在抗病品种上出现。叶鞘和苞叶上病斑较大,纺锤型,黄褐色,边缘紫色或不明显,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。果穗受害时,病部为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,严重时,引起果穗腐烂,下垂掉落,种子发黑腐烂,影响发芽和出苗,常导致幼苗枯死。
化学防治: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喷药。可选用70%代森联水分散粒剂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、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、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,隔7-10天喷药1次,共防治2-3次。用18.7%丙环·嘧菌酯悬浮剂50-70毫升/亩或25%嘧菌酯1500-2000倍液,可达预防、治疗和铲除的效果。3.灰斑病玉米灰斑病病菌主要为害叶片。初始病斑在透射光下呈针尖状褪绿的黄色小斑点,1周后,感病品种上形成长矩形病斑,长1-6 cm,宽0.2~0.4 cm,宽度受叶脉限制,多数沿玉米叶脉扩展。病斑交界处清晰。病斑中央灰色,边缘具褐色坏死线,叶片两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,以叶背面居多。 湿度大时,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,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发病严重年份,植株叶片枯死早衰。
化学防治:最有效的防治时期是在玉米扬花期左右。发病初期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40%克瘟散乳油800~900倍液、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、20%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。4.玉米瘤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。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随时发生,但一般苗期发病较少,抽雄后迅速增多,凡是植株地上幼敏组织和器官,如茎、叶、花、雄穗、果穗和气生根等都可受害。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刺激而肿大成瘤。病瘤表面有白色、淡红色,以后变为灰白色至灰黑色的薄髓。最后外膜破裂,散出黑褐色粉末(病原菌的厚垣孢子),病瘤的大小差异悬殊。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黯较小,直径仪1-2厘米或更小,一般不产生或仪产生少量黑粉。茎节上和穗上病痛较大,有的直径可达15厘米。同一植株上往往多处生瘤或同一部分数个病密聚成一堆。雄穗的部分小花感病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,常数个聚集成堆。雄穗轴上也产生病瘤。雌穗受侵多在雌穗的上半部,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,其它仍能结实,偶有整个雌穗被害而不结实的。病瘤一般较大,生长很快,突破苞叶而外露。尚未抽出的果穗受害后,病瘤可突破叶鞘外露。通常在田间最早出现的病瘤是在植抹的茎基部,此时玉米株高30厘米左右,病株扭曲皱缩,叶鞘及心叶破裂素乱,拔起后可见茎基部有病瘤,严重时植株枯死。这种病苗往往不被注意。拔节前后,叶片上开始出现病瘤,多在叶片中肋的两侧发生,有时在叶鞘上也可发生。叶片上病瘤小而多,常成串密生。茎节上出现大痘时,植株茎轩多扭曲,生长受阻,因而病株一般矮小,早期受害时果穗小,甚至不能结穗。
化学防治:(1)拌种: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用35%的菲醌粉剂按种子量的0.2-0.3%进行拌、浸种;用50%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.3-0.5%拌种,或用50%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.5-0.7%进行拌、浸种。(2)在玉米抽雄期是最佳的防治时期,常用药剂有1%井冈霉素0.5千克加水200千克,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,50%农历灵1000-2000倍液,50%退菌灵800-1000倍液,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,保护叶鞘。5.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会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。通常于玉米出穗以后显现症状,但许多自交系或杂交种的一些病株在苗期症状就很明显。一种症状是在第4-5叶片上生1-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,另一种是植株茎秆下粗上细,叶色暗绿,叶片变硬,上挺,株形如笋状;还有一些植株则兼有笋状与黄条症状。苗期症状通常在6—7叶期以后才能明显见到。 也有的品种或自交系苗期症状不明显,需到出穗后才可辨认。雄穗受害时,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且变成一个像高梁丝黑穗病一样的黑头;有的雄穗被害后,花器变形增生,颖片增多且延长,整个雄穗呈刺猬状,或只部分花序被害,雄花变成黑粉。果穗被害时,病穗较健穗短,基部膨大而顶端尖,除苞叶外,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。
种子拌种: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量0.07%的粉锈宁拌种;50%矮健素液剂稀释至200倍浸种12小时,或再加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拌种;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.3-0.7%拌种。
玉米害虫
1.玉米螟
心叶期:叶片受害初期为半透明斑或蛀孔,叶片展开后为整齐的排孔。孕穗期:雄穗抽出后,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被蛀食,导致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。雌穗膨大或开始抽丝后:幼虫常现在花丝顶端取食,然后蛀入穗中取食穗轴和籽粒,被害部位有大量虫粪堆积。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,1年可发生1-7代。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。通常情况下,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-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,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,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-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,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。化学防治: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、白僵菌等生物农药,或选用四氯虫酰胺、氯虫苯甲酰胺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。2.粘虫
玉米粘虫
化学防治:可选择速效性杀虫剂喷洒,例如功夫菊酯+甲维盐、氟铃脲+高效氯氰菊酯
3.草地贪夜蛾
(1)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,其后转移为害。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,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;幼虫可钻入孕穗植物的穗中,可取食番茄等植物花蕾和生长点,并钻入果实中。种群数量大时,幼虫如行军状,成群扩散。(2)在玉米上,1-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,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,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“窗孔”。(3)4-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,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,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,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,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。化学防治: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,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。推广应用乙基多杀菌素、茚虫威、甲维盐、虱螨脲、虫螨腈、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,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、轮换使用、安全使用,延缓抗药性产生,提高防控效果。4.蚜虫
苗期以成蚜、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,抽穗后为害穗部,吸收汁液,妨碍生长,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。化学防治:(1)拌种:用玉米种子重量0.1%的10%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,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、蓟马、飞虱效果优异。(2)玉米进入拔节期,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撤0.5%乐果粉剂或40%乐果乳油1500倍液。当有蚜株率达30%至40%,出现'起油株'(指蜜露)时应进行全田普治,一是撒施乐果毒砂,每667平方米用40%乐果乳油50q对水500L稀释后喷在20kg细砂土上,边喷边拌,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地撒在植株上,也可喷洒25%爱卡士或50%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,每667平方米用药量509或喷撒1.5%1605粉剂,每667平方米2至3kg。5.蓟马
蓟马是玉米苗期主要发生的虫害,成虫、幼虫均可为害,蓟马会吸食玉米叶片汁液,并会释放出毒素,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。如果蓟马为害玉米叶片,会造成叶片点状失绿,呈现银灰色斑,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,影响其生物功能。如果心叶被严重破坏,则会造成多个分叉,不能结穗,严重影响玉米产量。化学防治:每亩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,或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-45毫升,或40%氧化乐果10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。喷药时要重点喷洒到心叶内。